其他
『听书 | 深度』《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将秦汉史置于整个东亚视角内审视是怎样一种体验?![赠书]
听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至少,我自己很喜欢。一般来说,学习的方式有两种,即视觉和听觉。有些人适合阅读,记忆更深刻;有些人适合听书,理解更容易。上下班路上听书特别充实。每周末,我提前下载好要听的书,不管走路、等车还是坐车,一直听。早晚两个小时的时间,能听很多。工作一天,站在车里,闭目养神,听着自己喜欢的书,也是一种人生享受。很小我就喜欢听书。那时,奶奶不看电视,但她听广播。奶奶有个收音机,我会和奶奶一起听单田芳老师的评书。《杨家将》、《胡家将》、《隋唐演义》、《三侠五义》……每个故事都听得津津有味儿。奶奶躺在炕上,我坐在奶奶身边,听说书人用抑扬顿挫的腔调讲故事,格外有意思。虽然没有影像,但评书里的人物却栩栩如生。听书就像一个好朋友在为你讲故事,精彩的地方令人入迷。
威廉晨读·听书
1、愿意一开始就跟你把利益讲清楚的人,值得信任;2、每天坚持做一些很辛苦、让人感觉比较痛苦的事情的人,自控力非常强大。比如锻炼、复盘、学习,等等3、喜欢一个人,嘴可以硬,但眼神骗不了人。4、对自己严格的人,也常常对别人也挑剔。5、对于女生想法的猜测和推理,是每个男生一生的研究课题;虽然男生总是猜错,但是从来没人会放弃;6、越在乎什么越得不到什么。7、容易急躁发脾气的人,内心可能很脆弱,有着不为人知的弱点;8、在一个新环境里面,不要急着站队,先学会保持沉默,那样能发现更多。9、酒后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性,酒后心里话说个没完的,现实生活中缺少知心朋友,酒后就哭泣的,内心有秘密。10、不要自作多情,没你想象的有那么多人关注你。11、远离那些在追求时你把你捧上天,讨好的背后往往都是目的。12、想要了解一个人,不要看他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13、一个安静的人,一般都是极具实力的,如果不是胸怀大才,那就是生长在富贵显赫之家。14、世人不会高估一个傻瓜,却极易低估一个天才。15、人生有三大错觉:手机响了,我能反杀,她喜欢我;确认对方心里是否有你,可以多观察观察她的眼神;当你在看着她的眼神的时候,她是否也在看你的眼神。如果是,那么至少她心里是有你的。16、频繁发朋友圈,经常甩链接求点赞,去到旅行要发几十条定位的年轻人。注意是年轻人,往往经济状况并不好。
将秦汉史置于整个东亚视角内审视是怎样一种体验?
享誉世界的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的经典作品带你了解“他者”眼中的秦汉帝国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为讲谈社学术文库•中国史系列的一种,由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先生撰写,主要是对秦汉帝国的历史事实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和简要评论,作者在秦汉史领域功力深厚,著述等身,这部著作因此而成为一部“大家小书”,也是“深入浅出”式的经典。西嶋定生以其“东亚册封体制”理论受到东亚史学界的极高尊敬,而这部《秦汉帝国》则让读者看到他另外一种史学境界。
本书的主题在前言中就已表明,围绕中国最早形成统一国家的秦汉两大帝国的历史,探明秦汉帝国的时代特征,是在怎样的历史潮流中形成的,并在世界上具有何种意义。
在笔者看来,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学习秦汉时的教科书,当然,比通史性质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秦汉时的内容更加详细是肯定的,但相对而言,也丰富了读者对于秦汉历史的认知,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和日本学者的观点,更有助于在读者脑海中形成较为立体的秦汉历史观,而不仅仅是在学生生涯中所了解的那些内容。
虽然秦朝不过二世而亡,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开创帝制先河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为后世王朝提供了帝国的范本。例如郡县制,直到今天还存在着县级行政区。但郡县制并非秦国首创,而是源自于春秋战国,秦朝只是将其确定下来。秦国之所以能一扫六合统一天下,由秦国变为秦帝国,这与商鞅变法是分不开的。书中在秦王国的发展历程中也提到了这点,但与“商鞅虽死,而秦未改其法”这一观点不同的是,作者认为商鞅被处死,改革进程是倒退的。
“皇帝”这一称号,首位使用者正是秦始皇,他不再满足于“王”这一称谓,认为“王”不足以表示他的丰功伟绩,也难以体现他作为全中国的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因此决定制定一个前所未有的尊号。对于“皇帝”称号的解释,常见的是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合在一起称“皇帝”,但作者却认为这种说法缺乏可信度。作者认为“皇”同“煌”,有“发光、照耀”“美丽”“伟大、宏大”之意,而“帝”则是“上帝”之意,所以“皇帝”一词包含“煌煌上帝”即普照万物至高无上的神的意义。而与“天子”相比,“皇帝”本身就意味着“天帝”。
“秦始皇”这三个字,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暴君”,但这并非全部。作者也论述了秦始皇在汉代以后的学者口中评价如此之低的原因。其一,使汉朝政权具有正当性,必然宣传和夸大前朝的政治过失,即说明前朝“无道”,汉朝代替秦朝是顺天而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将秦始皇描绘得丑陋不堪,也是这个原因。显然司马迁不可能见过秦始皇,因此对其相貌的描写,只能靠司马迁的喜恶和想象,主观性非常强,所以秦始皇在《史记》中“面目可憎”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二,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打压儒家的政策,使其成为后世人眼中的儒家大敌。因此,当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时,秦始皇必然会成为世人批判的对象。
然而,这些都无法否定秦始皇的历史功业。废分封、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都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举措。同时秦始皇也存在好大喜功的一面,巡幸地方,封禅泰山,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以及追求长生不死的渴望,无一不被后世与其相似的统治者所继承。以天下万民,所奉一人,并为之任意驱使,必然不能长久。毕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存是时刻面临的问题,因此反抗成了唯一出路。
恢宏一时的秦帝国很快在农民起义的加速下分崩离析,仅存在14年。随之而来的楚汉相争,刘邦以一介布衣获得最终胜利,建立了存在400年之久的汉帝国。值得一提的是,在刘邦集团中多数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人,如樊哙以屠犬为生,周勃是养蚕织席的工匠,灌婴是贩卖绢丝的商人,娄敬则以牵灵车为业。即使是萧何、曹参、任敖等人也只是下级使役。刘邦与他们是一种建立在感情上相互信任的关系,作者称之为“主客关系”,兼具仁德与实力的人为主君,聚集而来的与其没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的人则成为宾客,孟尝、春申、信陵、平原四君子与其门客的关系正是如此。但在汉朝建立后,刘邦对各个功臣分封爵位,就意味着这种关系由私人性质到公家性质的转变。
汉承秦制,但并非意味着和秦朝完全相同,而是有选择的继承与发展,郡县制在汉代发展成为郡国并行制,是当时统治的需要,也是关中文化与齐楚文化冲突的结果。陈苏镇先生指出,“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郡国并行的本质可能是东西异制,主要意义则是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所以分封的各诸侯国在自己封国中拥有极大的权利,并日趋独立化,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
对于一般百姓广泛赐爵的现象,也是秦汉时代尤为显著的特色之一。现代人认为,爵位是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拥有爵位者即为贵族。而在秦汉并非如此,笔者认为秦汉时期的贵族,指那些拥有封邑并拥有较高爵位的人。百姓拥有爵位并不罕见,但是百姓一般最高可获得爵位只到第八级,因此有爵位并不等同于是贵族。除此之外,爵位还可以用来抵罪和交易,但是一旦失去爵位就会被排斥在社会秩序之外,相当于奴婢和罪犯,没有社会地位,所以百姓一般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会出售爵位。
外藩制度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之间的政治性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相比于削藩之后的内藩诸王,外藩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南越国与朝鲜国,从汉皇帝那里获封王号,成为外藩,并履行外藩的职责。作者认为汉朝之所以征伐南越和朝鲜其地,并将其郡县化,是因为南越与朝鲜违背了其外藩的职责,并非是汉朝否定这种政治关系。而在儒学国教化之后,王道思想进一步强化,外藩制度得到了更有力的思想支撑,中国也进一步扩展了与周边政权的政治往来。
秦汉帝国时代凭借着其政治思想体系、先进的文化水平和成熟的社会基础,出现了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国际秩序雏形,朝着东亚世界形成的方向稳步前进。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原版书下载